首页

sm视频网址

时间:2025-05-23 11:09:09 作者: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“成绩单”亮眼:向未来加“数”奔跑 浏览量:47176

  【总编辑圈点】

  科技日报北京3月12日电 (记者张梦然)核苷酸是DNA的组成部分。德国科隆大学化学系科学家最新证明,核苷酸的结构可在实验室中进行很大程度的修改。该团队开发了具有新的附加碱基对的苏糖核酸(TNA),这是实现具有增强化学功能的完全人工核酸的第一步。相关研究发表在《美国化学会杂志》上。

  DNA携带所有生物体的遗传信息,由4种不同的构建块(核苷酸)组成。核苷酸则由4个独特的部分组成:糖分子、磷酸基团和4种核碱基——腺嘌呤、胸腺嘧啶、鸟嘌呤和胞嘧啶之一。核苷酸排列数百万次,就形成螺旋楼梯一样的DNA双螺旋,而核苷酸也主要参与构成核酸,即DNA和RNA的总称。

  人工核酸在结构上与其原始核酸不同。这些变化会影响它们的稳定性和功能。TNA比天然存在的DNA和RNA更稳定,这为未来的治疗用途带来了许多优势。

  在这项研究中,构成DNA主链的5碳糖脱氧核糖,被4碳糖取代。此外,核碱基的数量从4个增加到6个。被换出的糖,使得TNA能够躲避细胞自身的降解酶。降解一直是核酸疗法的一个问题,因为引入细胞的合成产生的RNA会迅速降解并失去其作用。

  将TNA引入未被检测到的细胞中,可以更长时间地维持效果。内置的非天然碱基对,为细胞中的靶分子提供了替代的选项。这种功能尤其适用于开发新的适体(与靶分子结合的一段寡核苷酸序列)、短DNA或RNA序列,这些序列可用于细胞机制的靶向控制。

  与此同时,TNA还可用于将药物定向输送至体内特定器官以及诊断,或识别病毒蛋白和生物标志物。

  人们对于DNA和RNA已十分熟悉,但科学家早已着手开始研究RNA的类似物或衍生物“XNA”,在此过程中,发现了TNA。TNA是DNA和RNA的“化学近亲”,它的分子中含有苏糖,这种糖的结构,比核糖和脱氧核糖的结构更简单。此次科学家们对TNA化学空间展开探索,创建出了不同的变体,这也标志着人们已经成功合成了具有扩展基因的TNA,为未来的核酸治疗开辟了新途径。(来源:科技日报) 【编辑:叶攀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各地优化公交专用道通行管理措施 改善交通状况

4月30日,四川遂宁,远眺正在建设中的成达万高铁遂宁涪江特大桥。当日,四川成都经达州至重庆万州高铁(简称“成达万高铁”)遂宁涪江特大桥建设工地主塔和架梁建设工作有序推进,现场一派繁忙景象。(无人机照片)

湘江2024年第1号洪水形成,湖南发布多个洪水预警

汪文斌:中国对待境外社交媒体的政策,同美方对待TikTok的态度完全不具有可比性。只要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要求,我们一向欢迎各类平台产品服务进入中国市场,这一规定对所有的外国企业一视同仁,没有歧视性。

韩国务总理和总统幕僚向尹锡悦请辞

另一方面,从弥补我们医疗领域短板的角度看,中国的公立医院面向国际化、现代化的改革已经持续了十几年,一直是国家医改的一个大方向,相对于我们走出去短期出国考察学习而言,引进来,到中国进行医疗服务的独资医院显然就更为真实,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更近距离的学习,成本也低,甚至可以立竿见影。所以对于借鉴先进的理念、经验和模式肯定更为高效、全面和系统。

探访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:多方致力保护珍贵遗产

报道援引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丝特·绍洛发言称,需要对环境持续恶化及气候变化保持警惕。科学证据表明,人类活动正在对沙尘暴产生影响。

2024年中越班列开行突破100列 同比增长131%

完善国家安全立法。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,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法治根基。修订反间谍法,丰富反渗透、反颠覆、反窃密斗争的法律工具箱。修订保守国家秘密法,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。

相关资讯
微视频|奋进春天里

以数字技术创新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。数字技术居于科技创新前沿,具有高创新性、强渗透性、广覆盖性等特征,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。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,有助于准确识别、实时追踪环境数据,为及时研判、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。当前,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,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。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,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、协同性、精准性,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。例如,为推进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,我国一些地方运用数理统计、数字模拟、基因算法、大数据、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,融合多维环境数据,着力构建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质量变化的完整数据链,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实现精准溯源和精准预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,一些地方利用鱼类多样性智能监测系统,实现水下主要鱼种的动态监测与识别。运用浮游植物智能鉴定系统,实现藻类的AI图像识别与统计分析,显著提高了浮游植物鉴定效率。实践证明,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、协同性、复杂性的系统工程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,为生态环境治理装上了高效监测、主动预警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提供了科学分析、有效应对的“智慧脑”“灵巧手”,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。

热门资讯